原子力显微镜与拉曼光谱:揭开生物矿化过程的神秘面纱

特价值。

从纳米力学到分子指纹

Ø “纳米触手”感知牙齿软硬:

AFM纳米力学测试:就像用一根极其微小的“探针”轻轻触碰牙齿表面,AFM能精准测量牙齿不同微小区域的“软硬度”(弹性模量),并绘制出高分辨率的“软硬地图”。

AFM微流变测试:这次“探针”不仅触碰,还会施加微小的、类似咀嚼的振动,测试牙齿“地基”——牙乳头细胞外基质(ECM)的动态响应(粘弹性),看它如何储存和消耗能量。

Ø “光谱眼”识别矿物成分:

拉曼光谱:通过分析激光照射牙齿后产生的“光谱指纹”,能精确测定特定区域的矿物(如羟基磷灰石)与有机基质(如胶原蛋白)的比例,直接反映矿化程度。

1. AFM纳米力学绘图

釉质矿化非均匀性:在钟状期釉质中,AFM弹性模量映射(图1d-f)揭示釉质棒(Rod)与棒间区(Interrod)的刚度差异达2倍Rod: 15-25 GPa vs.Interrod: 5-10 GPa),证明矿化从釉质-牙本质交界处(DEJ)向咬合面梯度推进。

牙本质小管矿化前沿:牙本质小管周围存在环形高矿化区(Peritubular Dentin, PD),其弹性模量(≈20 GPa)显著高于管间牙本质(ITD: ≈12 GPa)(图2f-h)

 

图片1.png


1:通过 AFM 测量的代表性表面形态(左图)和弹性模量映射(右图)和放大(25 μ m ×25 μ m ROI 中的白框):d-f 发育中的牙釉质基质的不同区域 

 

 

图片2.png


2 e)牙釉质进行 AFM 纳米力学测试,白色虚线勾勒出牙釉质棒尾部的边界,f)牙本质基质靠近 DEJ,g)中牙本质,h)内牙本质。

2拉曼光谱化学定量

矿化动态追踪:磷酸盐峰(V₁PO₄³⁻, 961 cm⁻¹)与胶原酰胺峰(Amide III: 1242 cm⁻¹)强度比显示:萌出后釉质矿化率较钟状期提升11倍(I₉₆₁/I₁₂₄₂: 4.61 → 34.48),印证AFM力学性能跃升(图3)。

晶体成熟证据:961 cm⁻¹峰宽变窄(图3a-b),表明羟基磷灰石结晶度随发育提升。

 

图片3.png


3:晚期钟期和萌发后阶段牙齿的拉曼光谱 绘制了 a) 钟期牙齿(样品 #1)和 b) 萌发后阶段牙齿(样品 #4)在 200–1800 cm 1 的光谱范围内的归一化拉曼强度。分析了三个区域:牙釉质、DEJ 和牙本质。通过计算 V1PO43-的峰值强度I961 与酰胺 III 峰值强度 I1242的比率,以及V1PO43-峰强度1961与酷胺l峰强度I1654的比率,来定量测定矿物与基质的比率。 这些比率分别 c  d)*ρ≤ 0.05,*ρ≤ 0.01,*ρ≤ 0.001)。

二、突破性发现:力学-化学-结构的三角关联

1、牙乳头ECM的机械异质性

AFM微流变学发现:距牙本质不同距离的ECM区域(ROI 1-3),其储能模量(E')差异达83%0.41 MPa vs. 0.76 MPa),且高频振荡下损耗模量(E")响应分化(图4),提示ECM分区调控细胞力学信号传导。

 

图片4.png


4c-e:流体环境下牙乳头切片基于AFM微流变学测试的力时间曲线:c)频率为5 Hz的力时间线,和d)频带为50 Hz的力的时间曲线。

 

2、跨发育阶段结构演变

钟状期→萌出期:釉质棒从松散钙球(Calcospherites)堆积(图5a)转变为致密交错结构(图5b),AFM模量提升3倍;牙本质钙球融合形成连续矿化层。

        图片5.png图片6.png

5:(a)矿化程度较低的牙釉质基质,(b)成熟牙釉质的结构,展示相互锁扣的釉杆以及少量矿化程度较低的间杆物质。

技术协同核心:打破单维度研究壁垒

空间关联AFM弹性模量热点区(如牙本质PD高模量环)与拉曼高矿化区精准对应,验证跨尺度数据可靠性;

动态追踪AFM微流变学捕获ECM粘弹性演化,拉曼同步检测胶原交联度变化(Amide III峰位移),揭示发育/病变的动态耦合过程;

临床闭环:从纳米力学设计AFM模量梯度)→ 化学标定(拉曼矿物比)→ 功能验证(体内植入),形成再生材料开发全链条平台。




结语

"牙齿发育是天然的生物矿化模型——AFM捕捉力学框架的搭建,拉曼解读化学密码的书写,两者协同揭示:矿化本质是空间编程的力学化学耦合过程"

参考文献
Tanoto, H. et al. Investigating simultaneous mineralization across layers during tooth development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Raman spectroscopy. J. Mech. Behav. Biomed. Mater. 170, 107094 (2025).

图片7.png 

RamSPM 拉曼光谱联用型自感知原子力显微镜

RamSPM拉曼光谱联用型自感知探针原子力显微镜源于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产品的水平”,多项研究成果突破国际封锁和技术壁垒。产品技术团队与广东省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绿色电力变换及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和中山大学测试中心等单位,以及众多高校和研究单位、相关领域的国内领先企业有着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表面分析测试、微弱信号检测、测控系统设计、仪器研发生产等方面具有深厚积累和丰富经验。